【医疗高地】内蒙古首例!国产5G手术机器人助力直肠癌精准治疗——包头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技术创新引领区域医疗高地发展 |
|
 |
|
日期: [2025-04-11] |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医疗行业的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迎来智慧医疗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024年7月21日,包头市中心医院领导班子全力推进的医疗技术革新工程取得重大突破——代表中国智造顶尖水平5G腔镜手术机器人正式落户包头市中心医院。该院于过去近9个月当中,完成机器人辅助手术近百例,包括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泌尿外科及妇科等领域手术。胃肠外科近日成功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首例国产5G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王女士(化名)因“便血半年”入院,经肠镜及CT检查确诊为直肠腺癌,全面评估后决定行手术治疗。面对盆腔空间狭小、神经血管密布的手术禁区,胃肠外科宋晓彪主任团队联合甘肃省人民医院狐鸣教授,依托国产5G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展开了一场精准的医疗攻坚战。“机器人三维成像系统将术野放大15倍,配合智能滤震装置,操作精度可达0.2毫米。”包头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王继军主任医师表示:7个自由度的机械臂在受限骨盆内灵巧完成系膜游离,仿生腕关节540°旋转,完美规避神经损伤,智能温控电刀系统实现全程"无血化"操作。术后统计显示,患者失血量较传统术式减少67%,吻合口瘘风险降低40%。可使患者住院时间缩短3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降35%。
肠镜检查图像

CT检查图像
手术当日,手术室内多学科协作奏响生命序曲。在麻醉科王海涛主任医师精准调控的全身麻醉下,一场“生命保卫战”拉开帷幕。甘肃省人民医院狐鸣教授与包头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王继军主任医师共同主刀,刘鹏程医师、侯润杰医师、郭静医师精密配合。通过主控台三维成像系统,清晰辨识肿瘤边界,机械臂仿生腕关节在狭小骨盆内灵活完成系膜游离、全直肠系膜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整台手术中几乎未出血。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狐鸣教授手术中

王继军主任医师手术中

刘鹏程医师手术中
这次5G国产腔镜机器人辅助直肠癌根治术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是包头市中心医院第一例机器人辅助下的直肠癌根治术,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例。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应用的国产机器人系统搭载5G远程操控模块,为未来开展跨区域手术奠定技术基础。此次突破性手术的开展,彰显了三大创新价值:技术上实现国产高端医疗装备的临床验证;临床上建立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规范;战略上推动了包头市区域性医疗高地的建设。“这不是简单的设备更新,而是诊疗模式的革命性转变。”包头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宋晓彪强调,胃肠外科将依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平台,大力发展复杂机器人手术。随着智能手术时代的来临,包头市中心医院正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全力构筑祖国北疆医疗新高地。在胃肠外科领域,手术涉及食管、胃、结直肠等器官,解剖层面多、血管神经密布,传统腹腔镜受限于二维视野和器械自由度。手术机器人正重塑微创手术的技术边界。以国产图迈®系统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凭借其三维高清视野、仿生腕器械和亚毫米级操作精度,已广泛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手术、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手术、肥胖症代谢手术等高难度领域。依托5G超低时延(≤35ms)特性,全国各地专家可远程操控千里之外的机器人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手术。对于胃食管结合部肿瘤等复杂手术,机器人系统可突破纵隔狭窄空间限制,在4K影像引导下完成全胃系膜的“脉络化”解剖;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540°旋转的机械腕关节能精准分离毫米级的盆底自主神经丛;在减重代谢领域,机器人辅助胃旁路手术的吻合口漏发生率较传统腹腔镜降低56%。临床数据显示,机器人手术在胃肠外科呈现三大核心优势: 1. 淋巴清扫更彻底:胃癌D2淋巴结清扫数目平均达42枚,较腹腔镜提升28%; 2. 血管处理更安全:肠系膜上动脉裸化出血量控制在10ml以内 ;3. 功能保留更优化:直肠癌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从15.7%降至4.3%。 文字:刘鹏程
一审:关 庆
二审:徐文华
三审:闫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