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真情】患者送到医生病床前的鲜花——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里的双向奔赴
  日期:  [2025-04-21]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特鲁多医生的这句箴言在32岁的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孙如意医生和她的团队身上得到了生动诠释。当患者家属捧着一束鲜花出现在孙如意医生的病床前时,医患之间超越病痛的温情与信任得到了升华。


1.png


孙医生病床前的鲜花  医患情谊的双向奔赴

医生也会得病,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的孙如意医生刚经历完阑尾手术,面色蜡黄的她却仍惦记着未完成的患者诊疗计划。此时,病房门口探进一张熟悉的面孔——患者陈先生的儿子捧着一大束鲜花前来探望。 
"孙医生,我终于找到你了,听说您做手术了,您一定要快点好起来!"青年眼眶微红。两周前,他的父亲因危重病情住进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经历脑室穿刺、气管切开等抢救,独生子小陈在监护室外日夜煎熬,无时不刻都想问问父亲的情况,好多次他都碰到孙医生面包充饥,咖啡提神,依然认真地给他讲解,不论父亲的情况多糟糕,孙医生说的“我们一起努力!”都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今天在重症监护室,他没看到孙医生的忙碌的身影,就到处向医护人员打听,得知孙医生在外科做了阑尾炎手术,于是就买了鲜花去看望她。
"没想到患者家属还能来看望我,真的是非常感动。"孙如意轻抚花瓣说道。这束鲜花不同于以往患者康复出院送给医生的代表感谢的鲜花,这束鲜花是信任,是感恩,是认可,更是医患情谊的双向奔赴。

37℃团队的日夜  技术为盾温情为甲

2.png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被称为"生死中转站",这里的医护人员比谁都清楚:与死神赛跑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传递希望的力量。 
腹泻到虚脱仍坚持查房的小王医生、边输液边记录生命体征的护士、为危重患者半夜录视频查房的主任……这个被戏称为"37℃团队"的集体,用体温焐热着生命的严寒。 
"我们见过太多眼泪,所以更懂安慰的分量。"重症监护室护士长李艳展示手机里存着的数百条家属短信,有病情咨询,也有节日祝福。在她看来,监护室的门禁系统阻隔不了心的联结——医生在交班记录里标注"患者女儿明日考研,沟通时注意情绪",家属悄悄在护士站为医护人员放下润喉糖和暖宝宝。

3.png


"刚送走没能留住的患者,转身就要为下个家庭的期盼而战。"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小李坦言,这份职业最残酷也最温暖之处,是永远在绝望与希望间摆渡。 
正如团队常说:"我们治愈有时,但陪伴常在。"当80岁脑梗患者的老伴颤巍巍送来亲手制作的点心时,这些超越生死的羁绊,让白色病房绽放出人性的微光。
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的走廊里,电子屏上跳动的生命体征曲线与角落里悄然绽放的鲜花相映成趣。这里没有神话般的起死回生,却每天都在书写最真实的生命故事:当医者以37℃的恒温坚守,患者报以100℃的信任,这场双向奔赴的守护,便让医学不再是冰冷的技术,而成为了照亮生命至暗时刻的温暖烛火。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团队点赞!

文字:徐文华 李艳

一审:关   庆

二审:徐文华

三审:闫俊萍